表面淬火和淬火的区别?
2025-06-26 来自: 长沙上热热处理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13
一、淬火(Quenching):临界温度以上的快速冷却
温度范围
亚共析钢:Ac3 以上 30~50℃(确保完全奥氏体化)
过共析钢:Ac1 以上 30~50℃(保留部分碳化物,提高耐磨性)
对性能的影响
硬度激增,韧性下降
快速冷却形成马氏体组织,硬度达到峰值(如工具钢淬火后硬度可达 HRC60 以上),但脆性大、韧性差,需配合回火使用。
例:刀具淬火后刀刃锋利,但直接使用易崩裂。
内应力显著增加
快速冷却导致工件内外温差大,产生热应力和组织应力,可能引起变形或开裂(如薄壁件淬火后易扭曲)。
相变强化效应
对于铝合金(如 6061),淬火后形成过饱和固溶体,需通过时效处理(低温保温)析出强化相,逐步提高强度(如从 T4 态的 σb=205MPa 提升至 T6 态的 σb=310MPa)。
二、表面淬火(Surface Hardening):局部高温快速冷却
温度范围
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至 Ac3 以上,仅表层奥氏体化
对性能的影响
表层硬化,心部韧性保留
表层形成马氏体,硬度可达 HRC50~60,心部仍为原始组织(如铁素体 + 珠光体),韧性良好。
例:齿轮表面淬火后,齿面耐磨,齿心抗冲击。
提高疲劳强度
表层压应力可抵消外部载荷产生的拉应力,延缓裂纹萌生(如汽车半轴表面淬火后疲劳寿命提升 30% 以上)。